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引进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动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加快发展更加符合我市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
才,是持续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近期,市政协围绕这个专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形成报告如下:
一、现状:历经多年积累发展,职校规模不断扩大,骨干专业特色鲜明,培训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5所,其中教体局属4所(一职中专、二职中专、一职高中、二职高中),人社局属1所(技工学校)。各职校现有教师652人,在校生8004人。学校共开设种养殖、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服装制作与营销、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焊接技术等20多个专业。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布局调整取得一定成效。2006年,我市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专业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成人中专和三职高中进行整合,公办职业学校由7所调整为5所,进一步提高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二)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各校注重加强职业教育的品牌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职中专和二职中专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山东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劳动技校成为全国创新型院校和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单位。专业建设方面,畜牧兽医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成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车工专业成为山东省百强专业,电工专业成为青岛市名牌专业。
(三)服务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十几年来,各校不断完善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培训数量与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了3万多实用人才。如即发集团和红领集团三分之一的中层是二职中专服装专业毕业生。同时,积极开设服装、机械加工等短训班,培训社会人员20余万人次。如为即发集团培训的员工在全国“红豆杯”服装打版技能比赛中,4人进入前20名。
二、问题:职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资源分散、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困扰职教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市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职校资源分散,缺乏规模效益。我市5所学校分属教育和劳动部门,职能交叉,资源分散,规模不大,在校生少,达不到教育部规定在校生5000人以上、生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的学校标准,及教育部关于新建校生均用地面积指标不少于3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不少20平方米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无法申报国家示范校,得不到国家资金的支持,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各校规模情况见下表:
(二)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对接产业。由于管理分散,条块分割,部分专业设置重复。如二职中专和技工学校都开设计算机专业,一职中专和技工学校都开设数控、焊接、车工专业。同时,原有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不出产业急需的大量实用人才。如造船、汽车制造、商贸物流、太阳能光伏和高端旅游等产业,学校没有相关教师和设备,不能开设相应的专业。
(三)投入保障不足,办学条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重点集中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职教投入特别在教学设备、实训材料和兼职教师工资等方面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发展适合现代产业特征的职业教育。比如:教学设备严重滞后,服装专业的设备已使用10多年、汽修专业发动机还是化油器型等;学生实训耗材严重不足,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用塑料代替钢材、服装专业用纸张代替布料实践教学等。办学条件滞后也造成学生外流现象严重,我市每年到外地就读的职校生达700多人。
(四)优秀教师缺乏,技能教学难保高质量。5所学校共有技师37人、高级工76人,仅占专业课教师的36%,且缺乏生产经历,技能水平与企业技师相比差距较大,存在“老的上不了马、少的拉不开弓”的现象。同时,由于涉及编制和待遇等问题,学校难以录用和聘任高技能的专业和兼职教师。目前各校只有18名兼职教师,按教育部规定“兼职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的要求,我市应有兼职教师60名,相差42名。
三、建议:要使职业教育与全市产业发展同步合拍,应适时建设职教中心,科学设置专业,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建设职教中心,优化资源配置。调查发现,目前我市的职业学校发展在青岛五市已经处于落后位置,具体情况见下表:
鉴于此,我市应当迅速转移教育的投入重点,大力发展适应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建议统一整合一职中专、二职中专、一职高中、二职高中、技工学校5所学校,新建一所万人规模、配套设施完善、专业设置科学、教学设备一流的新职教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建议建立由市政府牵头,教育、人社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把发展职教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一起规划、同步推进。
(二)服务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和我市产业需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做强、做精、做新为我市现代农业、针织服装服饰等传统产业服务的原有专业学科。如办好办精种养殖、服装制作与营销、机械加工技术、焊接技术应用、学前教育等专业,拉长职教传统专业的优势。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市近年来引进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迅速调整办学理念,切实加大工作措施,科学设置与我市现代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学科。比如:针对引进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设置与之配套的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针对引进的造船业和汽轮机项目,设置舶制造与修理等专业;针对引进的港中旅、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香根温泉、艾丽华、天泰等高端旅游项目,设置旅游(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针对引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设置光伏材料加工及应用技术等专业,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三)保障办学经费,优化投入方式。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更大的财力支撑。建议在继续落实国务院和山东省有关文件精神,保证财政拨款持续增长的同时,要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对职校经费的管理办法,在学校必需的教学设备、学生必需的实验材料、学科必需的专业教师等方面,设专项、分比例、有重点地增加投入。同时,积极鼓励联办、民办等市场化融资形式,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办学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深化合作、共同努力。一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明确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中的权利、责任、义务,在政策层面上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二要组织开展“产教对话”活动。通过经常性的面对面对话,推动教育界和产业界密切合作。既可采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合作形式,也可探讨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展技能大赛,共同设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等合作模式,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机制。三要总结推广“ 冠名班”的合作形式。认真总结海尔集团与一职中专、即发集团与二职中专设立“ 冠名班”的经验,鼓励引导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与职业教育在招生、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课本教材编写、师资力量配备、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深化合作,使学生不仅掌握企业所需的扎实技能,也让他们及时融入企业文化,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蓝领人才。
(五)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教师队伍。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建议采取“育、聘、引”等方式,重点做好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好对职校退休优秀专业教师和企业退休工程师、技师的招聘工作,做好与现代产业配套专业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配齐调优师资队伍,增强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力,更好地为我市现代产业服务,使职业教育真正走上“名城建名校、名校用名师、名师育名生”的良性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