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女岛港口岸开放升级的调研报告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办公室
口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联系的纽带和窗口,也是经济实力的展现。今年年初,郑德雁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女岛港升级一类开放口岸,为商品进出口创造高效的服务平台。为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市政协成立调研小组,先后到市口岸办、青岛扬帆造船公司、青岛汉缆集团公司、荣成石岛港、威海市口岸办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出了当前女岛港口岸开放升级的制约瓶颈,并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女岛港口岸开放升级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正在积极实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已进行到第4轮,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焦区加快推进,青岛作为蓝色经济的龙头,到2020年将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而蓝色引领正是其主导战略。2012年2月,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出台,硅谷核心区落脚我市鳌山湾区域,随后微软、惠普、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一大批国内外重点项目相继在此落地,其中,国家深海基地、中船重工725所等“国字号”重点项目就有12家。国家深海基地年底竣工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科考码头和世界第5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国字号”项目也相继开工,这对于湾内面积120平方公里的鳌山湾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为解决青岛港超负荷运转问题,青岛市政府拟把鳌山湾港区作为青岛港的后备港区开发建设,已列入“十二五”期间青岛港的总体规划,并得到交通部及省政府的批复(交规划发[2010]118号)。青岛港的跨越式发展方向,决定了大手笔的“一湾两翼”规划,将形成以胶州湾港口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鳌山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为两翼,地方小型港站、综合旅游港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发展体系。鳌山湾港区岸线主要集中在东岸即女岛段,规划港口岸线长28.6公里,西岸柴岛段规划港口岸线长仅2公里,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于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女岛港的升级来说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女岛港口岸开放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即墨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183公里海岸线,却仅有1个二类开放口岸,相对于全国平均每50公里海岸线1座港口来说,密度太小;另外,2013年我市的外贸出口就达41亿美元,作为一个有1200多家外资企业(荣成市700家)的经济强县,至今没有一个一类开放口岸,这必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宏观战略实施的保证。位于鳌山湾海域的深海基地、海洋实验室都是“国字号”重点项目,深海基地完工后,将成为世界级海洋探测基地、技术支持基地和设备研发基地,成为“蛟龙号”深潜器和“科学号”考察船的母港;作为中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七大海洋科研机构,有力提升我国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届时,大量的海洋科研项目将在此聚集,大量万吨级外籍科考船、试验辅助船等将从此进出。因此,不解决口岸开放的问题,这些发展愿景就难以实现。刚刚落户汽车产业新城的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项目填补了青岛市家用车项目的空白,对即墨、青岛乃至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将带动我市工业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高端项目同样对女岛港口岸开放升级充满期待。 蓝色经济腾飞的期待。我市是国家级针织服装名城,出口贸易额很大,近年来,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船舶制造、重型机械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也异军突起,这些行业的发展配套硅谷核心区的建设,都对女岛港的开放升级充满期待。据专家测算,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例为1:9;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为110万元,并能创造20个就业岗位;1个标准集装箱可使港口企业直接收益800-1200元,而同时带来的拖船、引航、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4800-7200元。就我市而言,2013年外贸吞吐量已达13万标箱,如果能够直接通过升级后的女岛港进出口,可使港口企业收益1.3亿,并带来7.8亿元的经济收益,仅陆路运输一项节约成本7000余万元,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来即落户。另外,莱西、平度、海阳、莱阳的货物进出口也会就近弃远,流向即墨,这种“乘数效应”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汽车和船舶制造“两大基地”进出口急需的通道。扬帆造船企业全部达产后,每年将有8-10条国外订单船舶交付,来往运输主机等配件的外籍船舶都需在女岛港停靠,而目前“特事特办、一船一议”出船法费用大、周折多、效率低,各联检部门协调难度大,而且不合法,绝非长久之计。落户汽车产业新城的中国一汽商用车项目将于今年10月整车下线,一期工程预计年产量10万辆;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项目2017年一期投产后年产量将达30万辆,如此大的产量势必要进行出口,而如果整车出口可直接通过女岛港,既可为我市增加几十个亿的财政收入,又可为企业节约运输成本;汉缆集团的海底电缆也可以避开烟台港通过女岛港直接出口。另外,通裕重工、玛泽润游艇等临港产业的飞速发展都需有高度开放的口岸作为支撑,如果女岛港不能及时升级,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将受到很大制约。 三、我市推动女岛港口岸开放升级的前期工作 女岛港扩大开放工作自2010年3月着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参与调研并协调相关事宜,目前已经完成了口岸开放的部分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报批程序运转。经逐级申报,2012年6月国家口岸办已将女岛港口岸扩大开放事项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今年1月,市政府与青岛港集团签订了港口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青岛港将牵头负责女岛港口岸开放工作,我市的各项报件材料都在积极筹备中。 (二)规划编制进程。 完成了《女岛港口岸扩大开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口岸开放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评审和修改完善工作;在征求口岸查验单位和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鳌山湾港区总体规划,配合交通部对女岛港口岸扩大开放范围进行了规划和调整。 (三)基础设施配套。筹资2.6亿元,修建了13.3公里的疏港公路,把女岛港与滨海大道连接起来;投资4000余万元,对女岛港拟开放范围的港池、航道、锚地进行了疏浚清淤、水深扫测,通过专家评审的航标布设方案只待通航安全核查后即可布设。目前,规划在创智新区的海关、检验检疫办公大楼都已开工建设,并为海事处找好办公用房,并把雷达站的建设列入2015年计划。 四、女岛港口岸开放升级目前面临的问题 调研发现,女岛港扩大开放虽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具备升级的基础和优势,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高。口岸开放不仅能够拉动港口经济,而且能够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发展对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市干部群众对口岸开放的意义认识了解还不够深,甚至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港口建设会影响和破坏东部旅游,带来周边水域和环境的污染;二是认为我市距离青岛港和前湾港都比较近,没有必要进行口岸升级开放。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存在,所以我市未能把口岸开放摆上更突出的位置,力量配置和资金安排欠缺。威海市口岸办主任介绍情况时说,威海市近几年的发展得益于口岸开放,荣成市近三年口岸出入境船舶、旅客数量在7000艘次以上、约50万人次,位居全省海港口岸第一,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大;他在介绍一类开放口岸申报程序时说,申报一类开放口岸工作就是政府的事,办起来难度很大,没有3-5年的时间办不下来,必须要在长远的规划,必须在精力和财力上予以倾斜。 (二)基础配套欠账多。女岛港基础设施的现状是“项目已进来,配套没跟上”。女岛港周边已有扬帆造船、汉缆集团、通裕重工、玛泽润游艇等大型企业,不远处汽车产业新城内还有诸如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项目这样的大型企业,然而,与企业配套的港口基础配套却远远不够,缺少大型、专业、足够的深水泊位,口岸办事机构、各联检单位生活办公、检查检验监控等配套设施等都没有着落,海上通航所需的VTS分中心、VHF安全通信基站、码头配套CCTV监控系统等硬件设施建设都没有启动。与荣成市相比,石岛港机构、人员、各项软硬件配备齐全,并已开工建设第3期工程,该项工程完工后石岛港的吞吐量预计可达到7000-8000万吨。 (三)临港产业起步晚。我市临港产业规划滞后,基础差、起步晚、吞吐量明显不够,女岛港目前仅为扬帆造船和汉缆集团2家企业所用,而荣成市仅从事修造船的企业就有14家之多,其中不乏黄海造船、三星重工这样的大型企业。吞吐量不够的原因有二:一是目前我市外贸企业的货物进出口不得不“舍近求远”,通过青岛港、烟台港和威海港进出,如汉缆集团的海底电缆通过烟台港出口印尼。二是扬帆造船已经建成并售出的三艘船(合计61.5万吨),在女岛港升级为一类口岸前都不算吞吐量。 (四)推进工作力度小。女岛港口岸扩大开放工作自2010年3月着手,历时4年多,但进展缓慢,甚至至今女岛港周边都不是开放水域,荣成的开放水域岸线达350多公里,相比差距很大。以2013年数据为例,我市的GDP总量是荣成的1.02倍,财政收入是荣成的1.23倍,但却只有1个二类开放口岸,而荣成有2个一类开放口岸,10个一类开放作业港口。荣成市口岸办公室是一个独立的事业单位,一类口岸都设有办事处以及国检、边防、海事等工作机构,而我市口岸办与港航局合署办公,口岸办主任也由港航局长兼任,女岛港作为一个二类口岸,未设办事处,工作机构也只有海事一家。 (五)专业知识储备少。口岸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省、市3个层面4个查验单位10多个部门,环节多、周期长,政策性、专业性、程序性很强,运作报批过程复杂,任何一个部门有异议都会导致整个开放程序搁置。这对于我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经验和知识储备相当缺乏。 五、推动女岛港口岸开放升级的意见建议 女岛港作为鳌山湾的重要区域,应该紧紧抓住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重大机遇,完成口岸升级工作,加快口岸经济发展的步伐。借鉴荣成市的经验,结合我市当前实际,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机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高度重视的思想,就难有快速推进的行动。口岸是一种“稀有资源”,口岸开放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要素,是社会资源的一种功能配套。口岸基础设施配套相当于工业园区的“七通一平”,属于政府配套,不是为港口企业做一项简单的服务配套,而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地方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宏观规划。建议把口岸开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尽快成立“即墨市女岛港口岸扩大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联合发改、国土、规划、交通以及各中直进出口联检部门,专题研究和统一部署女岛港口岸的开放工作,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尽快使女岛港升级为一类开放口岸。同时,要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人员、编制和专项资金,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各联检部门的沟通联系,处理好“把关”与“服务”的关系,促进跨部门、跨行业、多领域的合作,保证女岛港扩大开放工作顺利实施。 (二)高端定位,完善设施配套。在与荣成市口岸办座谈时,他们把“余留发展空间不够”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训,所以,政府要明确口岸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规划。要规划并主导女岛港深水码头的建设,建议吸纳国内外的大企业、大财团投资建设,也可以借鉴国内外港口“地主港”模式,将港界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资源,作为政府的资源投入,通过租赁等方式收取费用,用于港口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滚动开发。要迅速配套安全通信基站等相应的口岸基础设施,吸引港航企业落户,建议以一家或几家国有企业为载体,整合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打造女岛现代港口物流中心,推进行业整合和行业规范运作,形成完备的运输能力,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同时,还要建设联检报关大厅,配套联检场所及设施,配套口岸查验部门的办公、生活设施,使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查验部门能够同一平台上工作,实现“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 并实现港口、船舶公司及口岸联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及时解决和处理在通关、贸易等方面的问题。另外,要协调电力、供水、通讯、交通等部门在安排资金和项目时优先考虑口岸,从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 (三)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前景看好、带动能力强的优势骨干外贸企业,并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涉港项目和产业;要培育与港口相配套的服务业市场并支持其发展,从而加快港口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依托青岛港的优势和当前的科技进步,提高女岛港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工业化水平,保证一次性投入付出后50年乃至100年不落后。同时,要通过港口的现代化建设,降低各种资源运输的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我市与周边其他港口的竞争优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把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从而极大地优化产业布局。 (四)招才引智,重视人才储备。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建议抓住全球新一轮经济调整的重大机遇,把口岸和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列入全市的专业人才引进计划。要借助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办法,通过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费、给予适当特殊生活津贴、配偶及父母子女随迁等有效的措施和灵活的办法,敞开大门,通过兼职、招考、特聘、顾问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口岸人才的引进、委托培养和储备力度。要强化对申报工作审批流程、行业法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口岸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为口岸的开放升级、功能提升、环境改善乃至今后的管理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