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大沽河特色旅游带的调研与思考 提案与委员活动工作室 大沽河是青岛的“母亲河”,在我市境内总长36.9公里,主要支流3条,干流沿岸40个村庄,流域面积964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4%。如何打造、保护、利用好大沽河是一篇大文章,日前,市政协组织旅游、水利、文化等方面的委员成立调研组,就如何打造大沽河特色旅游带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提出一些构想与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打造大沽河特色旅游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沽河沿岸环境资源和人文优势得天独厚,在该区域大力发展旅游的时机、环境、心理需求等主观条件业已成熟,正是发展突破的最佳时机。 (一)环境资源优势日趋显现。旅游与文化息息相关,有景观无文化是呆板而缺失的,有文化无景观是抽象而缺憾的。大沽河沿岸既有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更有生态与旅游、农业加旅游的有益补充。硬件方面,古代建筑有七级双塔、姜家庙观音堂、乔氏祠堂等;现代建筑有亚洲最大的弧镜式拦河闸,立体美观的流浩河斜拉桥、别具一格的移风橡胶坝等;自然景观有几十个湖心岛、上万平米的沙洲湿地,以沙溪槐林、板栗林、红枫林为代表的原生态林地数千亩;活动基地有展现高新科技成果的农业高新区、即发现代农业基地,有陌上春采摘园、海宇丰家庭农场等20多处。软件方面,沽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保存完好,青岛抗战第一志士周浩然烈士纪念馆、老县委纪念馆能够提供充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千年挂甲树、七百年古柘树、徐仙姑宝塔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乔氏、袁氏祠堂堪称胶东民俗“活化石”,号称“胶东一枝花”的即墨柳腔也发源、发展、成熟于此,更有“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这些精美的工艺品。 (二)沽河综合整治赢得天时地利。2011年8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大沽河治理的意见》,全面启动大沽河治理工程,在大沽河流域建设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旅游休闲的自然生态景观长廊和滨河特色小城镇。目前,沽河沿岸硬件环境已打造成型,各类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但关键性的旅游产品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尚未出现真正有吸引力、能够有效拉动市民沿河旅游的精品旅游项目。我市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实施了大沽河综合治理并加强周边区域建设,完成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大沽河周边的硬环境日趋完善和配套,沿河旅游业乘机萌芽发展,正期待政策、规划和思路的扶持、刺激和引导。9月中旬在大沽河沿岸莱西湖和姜山湿地举行的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带来了十万多的国内外游客,这也是对“沽河游”的一次很好宣传。 (三)户外休闲度假追求自然回归。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层层加大,外出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纷纷通过外出旅游、休闲度假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和回归自然。同时,旅游也成为一个地区最好的文化宣传手段,正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当地形象以符号形式铭记在游客的脑海里,从而提高当地的“名气”和“人气”。当前的旅游消费正由单一化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所以,在大沽河沿岸大力发展旅游恰好顺应了这种潮流。自从大沽河综合整治工程启动以来,各区域乘势而上,抢占先机,积极作为:胶州市对大沽河沿岸的开发目标是“九曲十八弯,一步一景点”;莱西市从2012年着手打造“大沽河休闲旅游新区”。我市大沽河流域的特色旅游发展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来引导。 二、加快建设以“生态+农业+旅游”为主要特色的“一带五区”发展格局 加强对大沽河沿岸的顶层设计,秉持“贴近自然、贴近农村、贴近生活”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立身之本,把现代农业作为产业特色,把休闲旅游作为发展强项,将旅游观光、现代农业、民俗文化有机融合,集观赏、品尝、体验、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整合包装现有资源,让游客来有所看,来有所乐,来有所学,迷恋、享受这种慢生活的节奏。 大沽河特色旅游带的规划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原则,在对其地理位置、产业特色、民俗风情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布局和建设。“一带”就是沿河旅游观光带。即以大沽河坝顶路---滨河大道为主轴线,以弧镜式拦河闸、橡胶坝、流浩河斜拉桥、张院湿地、古槐林等为基本景点,进行弧形辐射,线上穿插挂甲树、老县委纪念馆、周浩然烈士纪念馆等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一条贯穿南北的文化生态景观长廊。“一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都市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尤为显现,“小长假”期间,各地以城市周边城乡接合部为代表的短途旅游持续火爆。今年4月我市与青岛农业大学签署了发展都市农业全面合作协议书,建议抓住时机,以农业高新区、即发农业示范区、电气化示范园为基地,以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为主线,综合配置资源,提升农业附加值,让最新的科技成果优先在基地转化,让游客充分认识现代农业科技,认识“互联网+农业”的优越性。“二区”是农事活动体验区。依托青岛东颐锦禾、鑫海科技、小蜗牛生活园等新型农业项目,以“乡下有我一分田”、“我是小小庄稼汉”为宣传主题,培养一批以农耕体验、瓜蔬种植为特色的农家乐或家庭农场,让久居城区的市民有机会亲身体验农耕生活,认识并利用农家生产、生活的传统用具,参与从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全过程,领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真谛。“三区”是民俗文化展销区。沽河沿岸民间工艺五花八门,众多的手工艺传承人依然守候着先祖们留下的瑰宝。草编、鸟笼、簸箕的现场制作能够有效展示古老的传统工艺,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各镇可以聘请专业公司对这些民间工艺品进行包装设计,突出“精致小巧、古色古香”等特点,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以提升附加值。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花样繁多的草编提篮、活龙活现的虎头鞋帽、编艺精巧的大欧鸟笼都能成为大沽河流域适销对路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四区”是果蔬采摘品尝区。当前,已有海宇丰、陌上春等不同规格的采摘园或农家乐,建议借此整合、串点、连线,把其穿插于旅游线路中,在游客身心俱乏、视觉疲惫时,恰好进入此区品尝瓜果、补充能量,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借鉴寿光蔬菜博览会采摘园的模式,让市民尽情享受亲手采摘、争相品尝的乐趣,吃则管够,带需付费。另外,围绕“沽河游”主题,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和资源策划特色节庆活动,比如“大沽河民俗文化节”、“生态果蔬采摘节”等等,借此拉动人气、扩大影响、提升形象。“五区”是乡村休闲度假区。保护性开发大沽河的沙洲湿地,适度开发水上运动或娱乐项目,比如流浩河漂流、浅水摸鱼等,建设垂钓场,供游客垂钓、休憩。利用绿色槐林的自然空间穿插设计农家餐馆、槐林木屋、自驾车营地等,近可享槐林之荫、远可观沽河美景。建筑设施要以风格简朴的自然村落和农家小院为主,强化特色和差异性,突出纯朴、绿色、清新的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沽河游”的魅力。 三、凝聚发展大沽河特色旅游的整体合力 怎样把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如何依托强大的文化背景把传统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这就需要政府的助推、有力的扶持和平台的搭建。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机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高度重视的思想,就难有快速推进的行动。建议把大沽河特色旅游纳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尽快成立“大沽河区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联合发改、规划、国土、交通、水利、旅游、文化等部门,专题研究和统一部署这项工作,遵循“重自然、轻建筑,大保护、小开发”的理念,采取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并优化沿河环境,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把大沽河特色旅游带的规划和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二)高端定位,完善设施配套。游客来到景区追求的是休闲、安逸和享受,不能要停车没场放,要喝水没地买,要方便没处去,等等。要坚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理念,加大投入,规划、建设和配套大沽河沿岸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非干线公路、停车场、加油站、水电设施、旅游厕所、防护栏、指示牌、垃圾回收站等。在坝顶道路上配套智能化自行车租赁系统,方便游客单车骑行、景区穿越。沿河各镇要加强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整合坝顶主轴线两侧的苗圃基地,对可视范围进行统一的绿化、美化,比如每一个路段设计一个绿化树种,交替采伐并及时补植。这样,无论是驾车还是骑行都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另外,要结合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设置合理的旅游线路,比如寻古访幽线、农事体验线、现代农业观光线等等。 (三)政府引导,给予规划支持。要以生态水域、湿地景观、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重要资源为依托,争取上级支持,将现代设施农业与沿河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尽早研究出台符合发展大沽河旅游的战略性规划,力争早日把大沽河沿岸打造成“春天踏青、夏天纳凉、秋天尝鲜、冬天观景”的季节特色旅游圣地和布满田园风情的社区群落。要同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各镇在遵循大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发展独具特色的沽河旅游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