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室 海岸带的整治修复涉及到沙滩养护、海岸带侵蚀防护、滨海湿地修复、海岛整治修复、海岸带景观修复等方面。伴随我市“蓝色引领”战略深入实施及蓝色硅谷核心区的跨越式发展,全市海岸带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渐突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渐受社会关注。近期,市政协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我市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抢抓历史机遇,凸显蓝色效应。加快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有利于规范我市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凸显我市“蓝色引领”战略优势,助推滨海旅游、海产养殖、涉海规划等蓝色产业快速发展,加快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抢占蓝色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中国海洋科技新城。 (二)有助于开发蓝色资源,提升发展潜力。在各类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可提供更多蓝色资源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陆地面积受限,土地空间不足的情况下,科学实施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可有效增加岸线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其中我市1万余公顷滩涂资源具有不占耕地指标的显著优势,可为我市发展建设提供广阔地域空间。 (三)有助于改善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可保护全市沿海区域环境及资源,提高海岸带区域环境承载能力,降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全市滨海镇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能够修复近海生态系统,构建维护海洋生态的“绿色屏障”,为蓝色开发及全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四)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拓展旅游空间。通过对海岸带进行科学的景观设计与规划,实施滨海休闲长廊、海岸公园、滨海步行道等景观建设,可营造适宜民众亲水的海岸环境,整体提升区域景观质量和区域旅游竞争力。 二、全市海岸带保护整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海岸线长183公里,海岸带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坚持“蓝色引领”,抢抓蓝色机遇,发展蓝色经济,先后下发了《关于对岩礁区非法筑池行为进行治理整顿的通知》《关于实行海岸带属地化管理的通知》《即墨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等系列文件,对海岸带保护、开发工作进行规范。随着各海洋科研机构、高校的落户,进一步为全市海岸带保护和整治修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2010年起,按照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市启动了海岸带调查工作并明确了整治修复保护方向。在此基础上,我市争取国家海洋局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总长915.9米的鳌山湾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目前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并于今年6月动工。同时,通过开展项目储备工作,申报储备小岛湾柴岛岸线、小岛湾冯家河至南泊子岸线、周戈庄岸线、山东头岸线、丁戈庄岸线等修复工程5项;通过开展海岸线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制止违法用海行为100余起,拆除非法筑池、坝体9000余米;通过开展监视监控系统建设,建成海域动态监控中心,初步实现对全市沿海一线的动态化监测。可以说,全市海岸带保护和整治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受地质岩性脆弱、风暴潮多发、海岸工程及居民活动增多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市海岸带保护工作仍面临很大压力。特别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领导机制不健全。除市海洋与渔业局外,海岸带整治修复和保护工作同时涉及环保、土地、财政、发改、规划、城建、沿海镇街等多个单位,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制度,导致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存在监管过程中管理权限及责任不明确,遇到问题不能进行专题研究并及时解决等问题。例如,对已经国家批复的项目,在开工实施前需经发改、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逐一审核批准后,才可开展招投标等工作。但由于该类项目上级没有明确统一的申请审批程序,因此需各部门间逐一协调对接,有的部门感到一些程序问题难以把握,导致立项、招标等工作耗时耗力,延缓了工程开工及完成时间。 (二)缺少科学的利用规划。由于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尚未有专业技术单位对全市海岸带现状进行全面的勘察调研和专业论证,缺乏编制科学合理的海岸带规划。目前全市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遴选工作,主要依托市海洋与渔业局与沿海镇街简单调查申报的形式,缺乏系统调查研究,导致储备库项目不完善、不具体、不成熟,与全市总体规划衔接性较差,做不到科学编制、申报和实施。有时计划开展的整治修复项目从单个项目角度,符合申报要求,但编制申报时却不符合全市总体规划且难以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导致项目获批后难以实施。 (三)缺乏专项资金保障。争取上级资金往往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而我市及沿海镇街建设项目多,财政支出负担重,再加上市场化运作不够,社会资金引导不够好,致使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缺乏专项资金保障,争取上级项目及资金难度高。规划的滞后以及资金的缺乏,导致此项工作前瞻性不够。大连市星海湾综合整治工程、大连市南部海域养殖浮筏清理工程、厦门市环东海海域综合整治、青岛市汇泉湾沙滩及海岸整治、秦皇岛市北戴河中直机关沙滩浴场整治、钦州市茅尾海清淤整治项目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四)缺乏海岸带资源保护意识。历史上由于缺乏科学地规划指导,对海域资源的环境特性和开发潜力又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短期经济利益推动下,一窝蜂的盲目开发,造成大量珍稀海岸带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例如因筑池养殖和个别项目填海方式粗放,以及近岸土地整治控制不力,导致我市岩礁区这一稀缺资源损毁严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巩固前期资源保护成果的基础上,亟需创新举措,落实责任,继续加大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力度,促进我市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领导管理体制,统筹推进整治修复工作。为提高管理可行性和有效性,建议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成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海洋与渔业局、规划局、财政局、城建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发改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海岸带整治修复领导小组,在市海洋与渔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指挥,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各部门责任,定期就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度。一方面,综合借鉴各地经验,对已获批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保护项目,制定明确的申请审批程序,减少相关环节,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专项执法力度,构建多层次的海岸带动态监管体系,实现海岸带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再一方面,加大对海岸带环境、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以“数字即墨”建设为契机,继续升级监控中心设备,完善本级数据库建设,建立高效运转监视监测系统。 (二)制定整修保护规划,优化技术支撑体系。加强顶层设计,适时启动海岸带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建议以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为依据,在符合全市总体规划前提下,编制全市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以保护规划宏观引领整治修复工作,明确整治修复目标,特别是对于因开发利用造成的自然景观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防灾减灾能力减弱,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沿海岸段进行重点修复。积极开展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全面勘探全市岸线,特别是重点岸段环境质量调查、滩涂沙荒地改造利用等工作,完成调查报告、资料汇编和原始图件等。同时,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技术单位对海岸带修复工作提出政策建议,对重点修复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不断提高海岸带修整保护水平。 (三)出台财力支持政策,多渠道筹集专项资金。整治修复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和青岛市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资金,由市财政奖补及沿海镇街配套等举措适时设立专项资金,为推进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岸线修复范围,积极争取申报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项目,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构筑景观生态走廊,搭建生态型海洋经济发展平台。 (四)建立整修保护机制,增强资源保护意识。一方面,要遵循“科学、依法、规范、有序、集约”管理原则,建立海陆统筹利用机制,统筹海陆要素配置、项目建设和生态保护,依法促进海岸带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方法,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媒体报道、广场展览、现场解答、发放资料等方式,或利用专家讲座、环保周、海洋日等机会,积极开展海岸带资源保护宣传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海岸带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